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
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

印光法師嘉言錄 續編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一、讚淨土超勝

一 讚淨土超勝

● 淨土法門,其大無外。具攝初中後法,普被上中下根。下手易而成功高,用力少而得效速。於現生中,定出生死。不歷僧祇,親證法身。乃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,實衆生一切修持中之出苦要道。以其仗佛慈力,故與專仗自力者,其利益奚啻天淵懸殊也。以故將墮阿鼻者,由十念而即得往生。已證等覺者,發十願而回向淨土。是知此之法門,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上成佛道,下化衆生,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也。故自華嚴導歸,祇園演說以來,往聖前賢,人人趨向,千經萬論,處處指歸。([序]八六)

● 溯自大教東來,遠公首開蓮社,當時高僧鉅儒之預會者,凡百二十三人。自茲厥後,代有高人,續燄傳燈,徧布中外。如來大法,有律、教、宗、密、淨、五種,唯淨土一法,最易修持,最易成就,為律、教、宗、密、之歸宿。故古今律、教、宗、密、諸知識,皆務密修,尤多極力顯化者。此法真俗圓融,機理雙契。不但為學道者立出輪迴之總門,實為治國者坐致太平之要道。故往聖前賢,通人智士,咸皆修持,若群星之拱北,衆水之朝東焉。([雜著]二五二)

● 佛法者,心法也。此之心法,乃生、佛、凡、聖、各所同具。生、則全體迷背,雖有若無。佛、則徹悟徹證,親得受用。又復興大慈悲,以己所悟所證者,指示一切衆生,以期悉皆徹悟徹證而後已。但以衆生迷背已久,雖聞種種對治法門,由惑業深厚,福慧淺薄故,頗難即生得其成效。既即生難得成效,則再一受生,多半迷失,以致久經長劫,輪迴生死,莫由出離也。如來愍之,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法門,俾彼一切若凡若聖,上中下根,同仗彌陀大悲願力,同於現生,出此娑婆,生彼極樂。令已斷惑者,速證無生,未斷惑者,亦登不退。此之一法,即淺即深,即權即實。上上根不能踰其閫,故已證等覺者,尚須十願導歸。下下根亦可臻其域,故將墮阿鼻者,猶能九品立預。下手易而成功高,用力少而得效速。暢如來出世之本懷,作衆生出苦之達道。由是文殊、普賢、馬鳴、龍樹等諸菩薩,遠公、智者、清涼、永明等諸祖師,悉皆出廣長舌以讚揚,發金剛心而流布。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上成佛道,下化衆生,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也。([序]一三六)

● 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生佛不二,凡聖一如。佛,由究竟悟此心故,徹證涅槃。衆生,由究竟迷此心故,長輪生死。緬想從無始來,我等衆生,與釋迦世尊,同為凡夫,同受生死之劇苦。世尊以能自振拔,具大雄猛力,精修戒定慧,遂致三惑全斷,二死永亡。安住三德秘藏,普度九界群萌。論其時劫,則盡剎塵而莫算。論其法門,則罄海墨而難書。於此時劫,布此法化,我等衆生,豈無聞法修行,欲證此心之一世。但以煩惱深厚,無力斷除,再一受生,又復迷失。兼以未遇仗佛慈力,即生往生之法。或修此法,由自力薄弱,無人輔助。或自力充足,臨終被眷屬多方破壞。因茲久經長劫,輪迴生死,縱蒙佛化,依舊徒具與佛無二之心,而不能得與佛同證真常之果。上孤佛化,下負己靈,每一思及,五內如焚。今者幸聞如來悲愍末劫衆生,無力斷惑,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法門,俾一切若聖若凡,同於現生,往生西方。則已斷惑者,高登補處。尚具縛者,亦預聖流。實為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。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上而等覺菩薩,不能超出其外。下而逆惡凡夫,亦可預入其中。故得十方共讚,九界同遵。況我等凡夫,捨此將何所恃乎。([序]二七)

● 大覺世尊,善治衆生身心等病。善使天下太平,人民安樂。心病者何,貪、瞋、癡、是。既有此病,則心不得其正,而逐情違理之念,熾然而起。此念既起,必欲遂己所欲,則殺、盜、婬、之劣心,直下現諸事實矣。所謂由惑造業,由業招苦,經塵點劫,無有了期。如來愍之,隨彼衆生之病,為之下藥。為彼說言,貪、瞋、癡、心,非汝本心。汝之本心,圓明淨妙,如淨明鏡,了無一物。有物當前,無不徹照。物來不拒,物去不留。守我天真,不隨物轉。迷心逐境,是名愚夫。背塵合覺,便入聖流。人若知此,心病便瘉。心病既瘉,身病無根,縱有寒熱感觸,亦無危險。心既得其正,身隨之而正。以既無貪、瞋、癡、之情念,何由而有殺、盜、婬之劣行乎。人各如是,則民胞物與,一視同仁,又何有爭地爭城,互相殘殺之事乎。以故古之聰明睿智之王臣,無不崇奉而護持者,以其能致治於未亂,保邦於未危,不識不知,致太平於無形迹中也。惜後之儒者,心量狹小,取佛經之妙義,助彼空談,斥佛說之實理,謂為虛構。三世因果,六道輪迴之事理,乃使賢者速登聖域,愚者勉為良民之大經大法。彼謂因果報應,實無其事。人死神滅,令誰受罪,及與託生。從茲善無以勸,惡無以懲,以馴致於廢經廢倫,廢孝免恥,不以為恥,反以為榮者,皆此種學說之所釀成也。然世亂已極,人各憂懼,欲為挽救,不得不從事於如來大法。由是各處悉立淨業社、居士林,提倡因果,專修淨業。([記]一五五)

● 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於世。所謂大事者,欲令一切衆生,悉皆開示悟入佛之知見,各得成佛而已。以衆生根性,大小不一,致如來法門,權實不同。由茲如來普度衆生之心,不能大暢。故特開一信願念佛,求生西方一法,俾若凡若聖,同於現生,出此苦域,生彼樂邦。上根則頓證法身,中下亦同登不退。令衆生同出生死,暢如來出世本懷。其為利益,莫能名焉。([記]一五八)

● 淨土法門,乃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。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等覺菩薩,不能超出其外。逆惡罪人,亦可預入其中。不斷惑業,得出輪迴。即此一生,定登佛國。末世衆生,根機陋劣,捨此法門,其何能淑。凡修淨業者,第一必須嚴持淨戒,第二必須發菩提心,第三必須具真信願。戒為諸法之基址,菩提心為修道之主帥,信願為往生之前導。([雜著]二0一)

● 佛光者,心光也。此之心光,生佛同具,平等一如,佛不加增,生不加減。以故世尊初成正覺,深歎一切衆生,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也。但以從未悟故,不免以智慧德相,作無明業識,迷心逐境,背覺合塵。猶如長夜趨走,不見正道,不是撞牆磕壁,便是墮坑落壍,輪迴六道,了無出期。如來愍之,示生世間,成等正覺,隨順機宜,演說諸法。示一心之體相,說三世之因果,世出世法,無不周備。又欲普利三根,特開淨土一門,俾一切若聖若凡,同於現生,仗佛慈力,往生西方。以之超凡入聖,了生脫死,得以親證生佛同具之心光,與無量光壽之性體。而又復垂慈接引於盡未來際,以期法界衆生,同沐佛光,同證心光,光光相映,成一常寂光世界而後已。([雜著]二0七)

● 淨土大法門,其大無有外,如天以普覆,似地以普載。等覺欲成佛,尚復作依賴,逆惡將墮獄,十念登蓮界。普被九界機,咸皆勤頂戴,暢佛度生心,唯一了無再。([序]一一七)

● 如來大法,彌綸法界,包括空有。示本具之真心,顯隨緣之妙用。其心體則生佛一如,聖凡不二,真常不變,寂照圓融。佛以究竟證故,故得五蘊皆空,諸苦悉度,一塵不立,萬德圓彰。衆生以徹底迷故,故致迷真逐妄,背覺合塵,輪迴生死,了無出期。於是如來,隨衆生機,說種種法,令彼各各就路還家,親見本生之父母。探衣出珠,即獲無盡之家珍。上根固得解脫,中下仍在輪迴。特開淨土法門,令其橫超三界。普使中下,追蹤上根。其為利益,莫能名焉。此義雖出方等,其道實肇華嚴。但以凡小不能預會,莫由稟承。當華嚴未來之前,率目為方便小道。迨行願既譯之後,方知為成佛真詮。廬山遠公,宿承佛囑,乘願再來。未覩涅槃,即著法性常住之論。未見華嚴,便闡導歸極樂之宗。立法闇與經合,其道普被三根。契理契機,徹上徹下。暢如來出世之本懷,了含識生死之大事。若非大權示現,其孰能預於此。故羅什法師曰:經言,末後東方,當有護法菩薩,勖哉仁者,善弘其事。西域僧衆,咸稱漢地有大乘開士,輒東向稽首,獻心廬嶽。其神理之迹,未可測也。([序]六二)

● 詳觀古之大忠大孝,建大功,立大業,道濟當時,德被後世,浩氣塞天地,精忠貫日月者,皆由學佛得力而來。世儒不知道本,只見已然之迹,而不知其所以然之心。致其本隱而不顯,潛而不彰。以拘儒忌佛,故多主於潛修密證,不自暴露。若詳審其行迹,必有不可掩者。其子孫若非具正知見,必惟恐為俗儒所譏,亦不肯為之闡發耳。以此因緣,致潛德幽光,湮沒無聞者多多矣。舊唐書,凡佛法事迹,及士大夫與高僧往還之言論,俱擇要以載。歐陽修,作新唐書,刪去二千餘條。五代史亦然。蓋惟恐天下後世,知佛法有益於身心性命,國家政治,而學之也。其他史官,多是此種拘墟之士。故古大人之潛修而密證者,皆不得而知焉。林文忠公則徐,其學問、智識、志節、忠義、為前清一代所僅見。雖政事冗繁,而修持淨業,不稍間斷。以學佛,乃學問、志節、忠義之根本。此本既得,則泛應曲當,舉措咸宜,此古大人高出流輩之所由來也。一日文忠公曾孫翔,字璧予者,以公親書之彌陀、金剛、心經、大悲、往生、各經呪之梵冊課本見示。其卷面題曰,淨土資糧。其匣面題曰,行輿日課。足知公潛修淨土法門,雖出入往還,猶不肯廢。為備行輿持誦,故其經本只四寸多長,三寸多寬。其字恭楷,一筆不茍。足見其恭敬至誠,不敢稍涉疏忽也。([雜著]二0三)

● 如來聖教,法門無量,隨依一法,以菩提心修持,皆可以了生死,成佛道。然於修而未證之前,大有難易疾遲之別。求其至圓至頓,最簡最易,契理契機,即修即性,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,為律、教、禪、密、諸宗之歸宿,作人、天、凡、聖、證真之捷徑者,無如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。良以一切法門,皆仗自力,念佛法門,兼仗佛力。仗自力,非煩惑斷盡,不能超出三界。仗佛力,若信願真切,即可高登九蓮。當今之人,欲於現生了生死大事者,捨此一法,則絕無希望矣。須知淨土法門,法法圓通。如皓月麗天,川川俱現,水銀墮地,顆顆皆圓。不獨於格物致知,窮理盡性,覺世牖民,治國安邦者,有大裨益。即士農工商,欲發展其事業,老幼男女,欲消滅其疾苦者,無不隨感而應,遂心滿願。([序]一三五)

● 淨土法門,其大無外,如天普蓋,似地均擎。無一法不從此法建立,無一人不受此法鈞陶。以如來一代所說一切大小乘法,皆隨衆生根性而說。或契理而不能徧契群機,或契機而不能徹契至理。因茲如來出世度生之本懷,鬱而不暢。衆生即生了脫之大法,卷而未舒。華嚴雖已導歸西方,而人天權乘未聞。諸經亦多略示端倪,而法門綱要未著。由是如來興無緣慈,運同體悲,特於方等會上,說彌陀淨土三經。普被三根,全收九界。闡如來成始成終之妙道,示衆生心作心是之洪猷。機理雙契,凡聖齊資。如阿伽陀藥,萬病總治。如十方虛空,萬象總含。普令聖凡,現生成辦道業。大暢如來,出世度生本懷。儻如來不說此法,則末法衆生,無一能於現生了生死者。([發刊序]一)

● 淨土法門,理極高深,事甚簡易。由茲天姿聰敏,知見超特者,每每視作愚夫愚婦之事,而不肯修持。豈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上成佛道,下化衆生,成始成終之究竟法門乎。彼以愚夫愚婦能修,遂并法門而藐視之。何不觀華嚴所證與普賢等,與諸佛等者,尚須以十大願王,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以期圓滿佛果乎。藐視淨土法門而不屑修,其於華嚴將復視作何等。又於華嚴末後歸宗一著,為復尊重之也,為復藐視之耶。此無他,蓋未詳審通途、特別、法門之所以,及自力、佛力、大小難易而致然也。使詳審之,能不附於華藏海衆之班,一致進行,同求往生乎。([序]一一八)

● 淨土一法,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上成佛道,下化衆生,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。多有欲作千古第一高人者,藐視而毀謗之。吾人當以諸佛諸祖為師,不當以此種高人為據,則可即生蒙佛慈力,往生西方。否則,了生脫死,當在驢年。([書]二三二)

● 餘諸法門,雖則高深玄妙,而博地凡夫,誰能現生親證,而得其實益。唯信、願、念佛、求生西方,則可仗佛慈力,接引往生。既生西方,則超凡入聖,了生脫死,最下者,便與小乘四果阿羅漢,圓教七信位菩薩齊。是知淨土法門,乃如來一代所說諸法門中之特別法門,不得以一切法門之修證相比而論。現在許多大聰明人,視淨土為小乘,不但自不修持,且多方闢駁,破人修持。不知此法,乃凡聖同修之法。將墮地獄之業力凡夫,能念佛名,即可直下往生。將成佛道之等覺菩薩,尚須以十大願王功德,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以期圓滿佛果。大矣哉,淨土法門也。可憐哉,不唯不修持,而復闢駁之大聰明人。幸矣哉,愚夫愚婦,信願持名,得與觀音、勢至、清淨海衆、同為伴侶。彼大聰明人,縱有宿福,不即墮落三途,而望愚夫愚婦之肩背而不可得。况既謗此法,難免墮落乎。彼受病,在好高務勝,實不知高勝之所以耳。使彼上觀華藏海衆諸菩薩,一致進行,以十大願王求生西方,則慚愧欲死,何敢視此法門為小乘,而不屑修持乎。([書]二三二)

● 又淨土一法,普利群機,實為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,其利益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。古德謂,以果地覺,為因地心,故得因該果海,果徹因源,可謂最善形容,妙無以加者矣。而况蓮宗四祖,法照大師,親見文殊,示以念佛。可不仰遵聖意,專主念佛。尚欲仗自力而棄佛力,只圖撐大門庭,不計得益與否,慕虛名而輕實益,其喪心病狂,何至如此之極乎。按高僧傳三集,法照大師傳云:大師於大曆二年,棲止衡州雲峰寺,屢於粥缽中,現聖境,不知是何名山。有曾至五臺者,言必是五臺。後遂往謁。大曆五年,到五臺縣,遙見白光,循光往尋,至大聖竹林寺。師入寺,至講堂,見文殊在西,普賢在東,據師子座,說深妙法。師禮二聖,問言:末代凡夫,去聖時遙,知識轉劣,垢障尤深,佛性無由顯現。佛法浩瀚,未審修行於何法門,最為其要。唯願大聖,斷我疑網。文殊報言:汝今念佛,今正是時。諸修行門,無過念佛,供養三寶,福慧雙修。此之二門,最為徑要。所以者何。我於過去,因觀佛故,因念佛故,因供養故,今得一切種智。故知念佛,諸法之王。汝當常念無上法王,令無休息。師又問,當云何念。文殊言:此世界西,有阿彌陀佛。彼佛願力,不可思議。汝當繼念,令無間斷,命終之後,決定往生,永不退轉。說是語已,時二大聖,各舒金手,摩師頂,為授記莂,汝以念佛故,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。若善男女等,願疾成佛者,無過念佛,則能速證無上菩提。語已,時二大聖,互說伽陀。師聞已,歡喜踴躍,疑網悉除。此係法照大師,親到竹林聖寺,蒙二大聖所開示者。清涼舊志,被無知禪僧,將所開示,改作禪語,殊可痛恨。近修之志,按高僧傳三集,法照大師傅錄。不標清涼志者,恐不知者,以舊志閱之,則反為疑謗,瞎正法眼,斷人善根,罪莫大焉。此段前後俱略,其開示處,一字不遺。唯於照字,為順口氣作師字,特為標明。五臺,乃文殊應化之道場。文殊,乃七佛之師。自言,我於過去,因觀佛故,因念佛故,今得一切種智。是故一切諸法,般若波羅蜜,甚深禪定,乃至諸佛,皆從念佛而生。過去諸佛,尚由念佛而生。况末法衆生,業重福輕,障深慧淺。藐視念佛,而不肯修,意欲一超直入如來地,而不知欲步五祖戒、草堂清之後塵,尚不能得乎。禪宗自梁發源,其教人親見自性之法語,雖高超玄妙,猶有文義。六祖後,南嶽、青原、二祖,遂用機鋒轉語,唯恐人以解義為悟,而不能實證,故以此法,杜妄充悟道之弊。而其參究工夫,大非易易,多有數十年尚未徹了者。趙州八十,尚南北參叩,故云:趙州八十猶行腳,只為心頭未悄然。可知此種大根行人,尚如是之勤勞,况根性下劣者乎。至宋而禪道仍大興,則實證者蓋寥寥矣。即如五祖戒,乃非常之人,為雲門偃之法孫,為宋大覺璉國師之法祖。門庭高峻,若龍門然,學者每每望崖而退。在當時之聲望,何等赫然,而只一見惑,尚未曾斷,說什了生脫死,超凡入聖乎哉。戒公後身為東坡,乃緇素通知,守杭時,尚不拒妓女來往。可知仍是具縛凡夫,連須陀洹之初果,尚未曾得。今人誰有五祖戒之道力,猶欲仗自力以了生死,而又高推禪宗,藐視淨土,其故何哉。一則以少閱經典,及華嚴經。或曾閱過,絕不注意。二則不知禪家宗旨,無論問佛、問法,縱盡世間所有為問,答時悉皆指歸本分,絕不在佛、在法,及在諸事上答。所謂問在答處,答在問處。若認做按事說者,則完全錯會了也。而今人業深慧淺,每將直指本分之話,認做解義訓文之詞。如趙州云:老僧念佛一聲,漱口三日。及佛之一字,吾不喜聞。箇箇認為實話,遂以念佛為不屑而藐視之。不知趙州佛之一字,吾不喜聞下,有問,和尚還為人否。州曰:佛佛乎。有問,和尚受大王如是供養[趙國父子二王,及燕王,均恭敬供養。],如何報答。州云:念佛乎。又僧問,十方諸佛,還有師也無。州云:有。問,如何是諸佛師。州云: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乎。夫念佛一聲,漱口三日,與佛之一字,吾不喜聞,及以佛佛為人,以念佛報恩,以阿彌陀佛為十方諸佛師,皆是指歸本分之轉語。若將前之二語,認做實話而實行之,必至謗佛、謗法、謗僧,永墮惡道。若將後之三語,認做實話而實行之,必至業盡情空,現生證聖,往生上品,漸至成佛。此二種話,各禪書均一齊同錄。前二語,凡一切人,皆常提倡。後三語,吾數十年來,未見一人言及一句者。前後所說,皆歸本分。後三句,縱不會趙州之意,其利益比會得趙州之意更大。以雖不會趙州之祖意,乃是遵如來金口誠言之佛教。前二句,縱會得趙州意,也不過是開悟而已,其去了生死尚大遠在。何以一人之話,會不得當做實話,其禍莫測,而人人提倡。會不得當做實話,其利無窮,而舉世無聞。良由最初未遇真善知識,不在己躬研究,一聞希奇相似闢駁之話,則中心悅愉,常常提倡。不知古人令人親見本來之直捷話,認做鄙棄念佛之謗法話,末世此一類人甚多。除知自諒,有涵養,決不肯以測字之法為參宗之法者,不受其病。否則,悉是以誤為悟之流,尚可以循例而行,不思改革乎。([書]二六九)

● 念佛法門,乃律、教、禪、密、諸宗之歸宿,人、天、凡、聖、成佛之捷徑。一切法門,無不從此法界流。一切行門,無不還歸此法界。小知見人,均謂是愚夫愚婦之法門。豈知華嚴會上,善財以十信後心,受文殊教,徧參知識,隨聞隨證。末後至普賢菩薩所,蒙其加被開示,所證與普賢等,與諸佛等,普賢為其稱讚如來勝妙功德,令其發十大願王。以此功德,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以期圓滿佛果。併勸盡華藏世界海諸菩薩,一致進行,求生西方。夫華藏海衆,無一凡夫、二乘,及未破無明之權位菩薩。最下者,即為圓教初住。其人已能於無佛世界,現身作佛,及隨類現種種身,以度脫衆生。此後從二住,以至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,位位倍勝。是諸菩薩,皆以十大願王,求生西方。彼何人斯,敢與彼抗。由是知念佛法門,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上成佛道,下化衆生,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。故得九界同歸,十方共讚,千經併闡,萬論均宣。以其是以果地覺,為因地心,而即得因該果海,果徹因源也。([書]二七三)

● 佛法深廣,有如大海,唯佛與佛,方能徹其源底。其餘九法界,雖則聖凡利鈍不同,各各隨己分量而為修習,以迄證入。譬如修羅香象,及與蚊蝱,飲於大海,各得飽腹而去。若欲一口吸盡,除非具足大海之量者方可。否則祇可親嘗其味,未易窮源徹底也。然佛法,乃一切衆生即心本具之法。於衆生心外,了無一法之所增益。以一切衆生之心,當體與佛無二無別。但由迷而未悟,起惑造業,隨業受苦。以致即心本具之智慧德相,被煩惱惡業之所蓋覆,如雲籠月,不見光相。雖則不見光相,而月之光相常自如如,了無所減。如來由是起無緣慈,運同體悲,隨順機宜,與之說法。雖大、小、權、實,偏、圓、頓、漸,隨機施設,種種不同。在佛本意,無非令一切衆生,背塵合覺,返迷歸悟,出幻妄之生死,成本具之佛道而已。以衆生業障深重,未易消除。故特開信願念佛之淨土法門,俾一切若聖若凡,或愚或智,同仗彌陀宏誓願力,往生西方。則復本具之心性,成無上之菩提,蓋易易矣。自佛法入震旦,千八百餘年以來,凡聖君賢臣,偉人名士,莫不仰遵佛囑,護持流通。以佛法雖屬出世之法,所有世間經世之道,悉皆包括無遺。舉凡父慈、子孝,兄友、弟恭,夫和、婦順,主仁、僕忠,咸與世間聖人所說無異。世間聖人,唯令人盡義盡分,佛則具明能盡義盡分,與不能盡義盡分之善惡報應。盡義盡分,只能教其上智。若稟性頑劣,則不是偽為,便是故悖。儻知善惡報應,則欲為善而必能勉力,欲為不善而有所不敢矣。如來所說三世因果,六道輪迴等法,深則見深,淺則見淺。以之修心,即可斷惑證真,了生脫死。以之治世,即可勝殘去殺,返澆還淳。近來世道人心,陷溺已至極點。競倡新法,廢棄舊章。雖父子夫婦之倫,尚欲推翻,況其小焉者乎。以故天災人禍,相繼降作。國運危岌,民不聊生。有心世道人心之人,欲為挽救,普勸悉皆研究佛學。戒殺放生,喫素念佛,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。由一傳十,由十傳百,至千至萬,靡然風從,庶可望其天下太平,人民安樂。此實治亂持危,改革世道人心之根本法輪也。當今之世,若不以因果報應,生死輪迴為訓,雖聖賢齊出於世,亦末如之何矣。若不以信願念佛,求生西方是修,縱天姿高上,亦難斷惑證真,了生脫死。([序]五五)

● 娑婆,為極苦之邦,固屬客途旅舍。安養,為極樂之域,原是本有家鄉。但由衆生迷而未悟,遂以齷齪旅舍為家鄉,而不知有祖父所建至極清淨安隱之住處也。由茲起貪、瞋、癡,造殺、盜、婬,輪迴於六道之中,沈溺於三途之內,從劫至劫,莫由得出。大覺世尊,愍而哀之,示生世間,隨機說法。俾諸衆生,返迷歸悟,就路還家。由衆生根機不一,致如來所說各殊。然此諸法,皆仗自力,唯最上上根,即生可以了辦。若下焉者,或二生三生始了。其久經長劫不能了辦者,居其多數。如來普度衆生之心,鬱而未暢。於是特開一信願念佛,求生西方一法,俾上聖下凡,同於現生,出此娑婆,登彼安養。聖,則速成佛道,凡,亦漸證菩提。普度孤露無依之衆生,大暢如來出世之本懷。上之文殊、普賢、馬鳴、龍樹,下之五逆、十惡,極重罪人,皆為此法所攝之機。吾人上不能如文殊等,下未至於逆惡等,可不奮發大志,以期橫超三界乎。溯自大教東來,雖有禪、教、律、密、淨之門庭不同,而無一不以往生淨土為歸宿者。天台山,為智者大師道場,大師以五時八教,判釋如來一代時教,又復注重於淨土一門。雖未見華嚴末後歸宗之文,其立法固暗與之合,足見佛祖原是一箇鼻孔。([記]一五二)

● 淨土法門,乃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。雖具足惑業之博地凡夫,但能信願念佛,即可仗佛慈力,往生西方。縱已證等覺之高位菩薩,猶須迴向往生,方可圓滿佛果。是知淨土法門,其大無外,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九界衆生,捨此,則上無以圓成佛道。十方諸佛,離此,則下無以普度群萌。一切法門,無不從此法界流。一切行門,無不還歸此法界。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上成佛道,下化衆生,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。故得九界同歸,十方共讚,千經俱闡,萬論均宣也。然此法門,兩土世尊之所建立。釋迦在娑婆,詳示淨土,遣其歸去。彌陀在極樂,待彼臨終,接其歸來。蓋欲衆生,即於現生出生死苦,證真常樂。其哀憐保護之心,窮劫難宣。有謂既為釋迦弟子,當念釋迦牟尼佛,求生此土之華藏世界。不知釋迦之教念阿彌陀佛者,為令博地凡夫,仗佛慈力,往生西方,以超凡入聖也。此土之華藏世界,唯破無明證法身之大士能見。凡夫則只見穢土,不見實報莊嚴,何可濫擬。況西方亦在華藏世界之內。而華嚴會上,盡華藏世界海諸菩薩,皆以十大願王,迴向往生西方,以期圓滿佛果。汝何人斯,敢與彼抗。溯自大教東來,遠公首開蓮社。一倡百和,無不率從。暢佛之本懷,唯此法為最。自茲厥後,代有高人,續燄傳燈,光騰中外,迄至於今,宗風不墜。而天台宗之智者大師、賢首宗之清涼國師、慈恩宗之窺基法師、禪宗之百丈禪師、律宗之大智律師,莫不釋經著論,普勸修持,其事迹具載於淨土聖賢錄。是知禪、教、律、諸知識,悉隨華藏海會之班,一致進行,求生極樂,況末法根機淺薄者乎。([記]一四四)

● 如來一代時教,所說一切法門,皆令衆生修戒、定、慧,斷貪、瞋、癡,了幻妄之生死,證真常之心性者。然衆生根有利鈍,惑有厚薄。根利惑薄者,或可即生了生死,或二三四五生了生死。根鈍惑厚者,十百千萬生,或十百千萬劫,猶不能了。此係依通途教理修持而論,乃仗自己修戒、定、慧、力,斷盡貪、瞋、癡、煩惑者,其難也,難如登天。任汝見地高、功夫深、功德大、智慧大。若三界內見思惑未盡,決不能出三界外,以了生死。唯念佛法門,全仗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。若具真信、切願,至誠懇切念佛名號,求生西方者。無論根之利鈍,惑之厚薄,皆可於現生臨命終時,蒙佛慈力,親垂接引,往生西方。既往生已,見思煩惱,不斷而斷。以西方極樂世界,境緣殊勝,一一皆能增長人之功德智慧,絕無令人起貪、瞋、癡者。此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,不得以通途教理而論。世有深通宗教,不信淨土法門者,蓋以通途教理論特別法門也。使彼知是特別法門,則自行化他,莫敢或違矣。(弘化月刊三期)

● 須知佛法,法門無量,欲依之修持了生脫死,必須到業盡情空地位,方可。否則,夢也夢不著。唯淨土法門,若具真信、切願,加以志誠懇切念佛,則便可仗佛慈力,帶業往生。一得往生,則已了生脫死,超凡入聖矣。倘不依此法,另修別種法門,則斷難現生了脫。現生得遇此法,而不注意,將來豈能又遇此法,而即注意修持乎。是以宜及早注意於此法也。([書]五四)


👉 嘉言錄續編 第1頁

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
[42-003] 一、讚淨土超勝

字詞簡釋 (僅列部分字義、其他字義請另查詢字辭典、電腦自動產生、僅供參考)

【祇】 ①[注音ㄑㄧˊ][名詞]地神。[動詞]安心。[形容詞]大。②[注音ㄓ][副詞]正、恰、只。③...
【修持】 修行。
【奚啻】 何止、豈但。[注音ㄒㄧ ㄔˋ]
【回向】 迴向,又作回向、轉向、施向。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,迴轉給眾生,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。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,為亡者追悼,以期亡者安穩。諸經論有關迴向之說甚多。(佛光大辭典)
【十方】 佛教用語。佛教以東、西、南、北、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、上、下為十方。泛指各處、各界。
【自茲厥後】 從此以後。
【自茲】 從此。
【厥後】 以後。[注音ㄐㄩㄝˊ ㄏㄡˋ]
【徧】 「遍」的異體字。
【咸】 都、皆、全。[副詞][注音ㄒㄧㄢˊ]
【愍】 [動詞]恤、哀憐。[注音ㄇㄧㄣˇ]
【娑婆】 指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世界,也就是我們這個世界。
【令】 ①使、讓。[動詞] ②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。[形容詞]③...
【踰】 越過、超過。同「逾」。[注音ㄩˊ]
【閫】 門檻、門限。[注音ㄎㄨㄣˇ]
【三惑】 三惑又作三障,天台宗將煩惱分為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等三種,此三者之惑障粗細雖有不同,然本體實為一。因於一心之中,具有此三惑,故須修三觀以斷三惑。(佛光大辭典)
【剎塵】 無數國土之謂,或比喻數量極多。(佛光大辭典)[注音ㄔㄚˋ ㄔㄣˊ]
【熾】 ①火勢旺盛。②強盛。③燃燒。[注音ㄔˋ]
【然】 ①對、正確。②如此。③但是、可是。雖。④然後。⑤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⑥用於句末,表肯定、斷定的語氣。⑦表示比擬的語助詞。⑧唯,表應答。⑨姓。
【然】 ①燒。燃的本字。②贊同。[動詞]
【瘉】 [動詞]病好了。[名詞]病。[注音ㄩˋ]
【一視同仁】 平等待遇,毫無歧視。
【迹】 同「跡」。
【淨業】 佛教稱使往生西方淨土的修行。(修持淨業:謂改過遷善及念佛、即生即願往生西方。)
【壍】 同「塹」。①護城河。②挖溝。
【隨順】 謂隨從他人之意而不拂逆。(佛光大辭典)
【彌綸】 周遍包羅。[注音ㄇㄧˊ ㄌㄨㄣˊ]
【覩】 「睹」的異體字。
【含識】 梵語 sattva,巴利語 satta。音譯薩埵。意譯有情、眾生。即指含有心識之有情眾生。指一切生物。又作含靈、含生、含類、含情、稟識。以一切眾生皆有心識,故稱含識;此總攝六道之有情眾生。(佛光大辭典)
【勖】 勉勵。[注音ㄒㄩˋ]
【開士】 梵語 bodhisattva。音譯菩提薩埵。又作闡士。開,明達之意。指開正道,以引導眾生者;特指菩薩。蓋菩薩明解一切真理,能開導眾生悟入佛之知見,故有此尊稱。(佛光大辭典)
【恐】 ①[副詞]大概、或者。表疑慮不定的語氣。②[動詞]害怕、畏懼。③[動詞]威脅、使害怕。
【拘墟】 比喻孤處一隅,見聞狹隘。
【學問】 ①求學所得的知識。②學與問。③道理。
【修持淨業】 謂改過遷善及念佛、即生即願往生西方。(文鈔 [11-019])
【呪】 同「咒」。
【阿伽陀】 丸藥,特別是指解毒藥。為梵語agada的音譯。[注音ㄚ ㄑㄧㄝˊ ㄊㄨㄛˊ]
【儻】 如果、倘若。同「倘」。[連接詞][注音ㄊㄤˇ]
【并】 ①[副詞]一齊。通「並」。②[連接詞]而且。通「並」。③[動詞]合。通「併」。④... [注音ㄅㄧㄥˋ]
【驢年】 十二生肖配十二支之年,其中並不包括驢年,故用以表示茫茫無期或絕無其時。
【况】 同「況」。
【五祖戒】 五祖.寺名。師戒禪師.曾為黃梅五祖寺之住持.故世稱五祖戒。(文鈔 [21-114])
【見惑】 見道所斷惑之略稱。又作見煩惱、見障、見一處住地。指在見道時所斷滅之惑。修道時所斷滅之惑,則稱修惑(或思惑)。... (詳見:佛光大辭典)
【緇素】 黑和白,指僧俗。出家眾通常披著黑衣,故以緇代稱;在家者披著素衣,故又稱白衣。緇素即出家、在家之並稱。
【箇】 同「個」。
【加被】 指諸佛如來以慈悲心加護眾生。
【併】 ①[副詞]一齊。通「並」。②[動詞]合在一起。③[動詞]排除。通「摒」。④[動詞]拚命。[注音ㄅㄧㄥˋ]
【震旦】 中國。梵語cina的音譯。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。
【偉人】 偉大的人物。
【勝殘去殺】 殘,暴戾凶惡的人。殺,代指死刑。指感化凶殘的人,使其去惡從善,則可以廢除死刑。
【喫】 同「吃」。[注音ㄔ]
【庶】 ①[副詞]相近、差不多。②[名詞]古代平民稱為「庶」。③[形容詞]眾多。④[形容詞]旁支的、旁系的。[注音ㄕㄨˋ]
【法輪】 指佛法。佛陀說法能摧破眾生的煩惱,猶如輪王的輪寶能輾摧山嶽巖石,而又不停滯於一人、一處,輾轉傳人,有如車輪,故稱為「法輪」。
【末如之何】 沒有辦法、莫可奈何。
【舍】 ①房屋、住宅。[注音ㄕㄜˋ]②放棄、放下。通「捨」。[注音ㄕㄜˇ]③...
【安隱】 同「安穩」。(安隱.乃一切經中之字。安穩.乃土話。未看過經者謂錯.切不可妄改。[32-256])
【迴向】 迴向,又作回向、轉向、施向。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,迴轉給眾生,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。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,為亡者追悼,以期亡者安穩。諸經論有關迴向之說甚多。(佛光大辭典)
【思惑】 (詳見:佛光大辭典)
【境緣】 (境:情況、光景。如:「順境」、「逆境」、「家境」。) (緣:人與人或事物之間相遇投合的機會。)[附註。相遇投合:相遇、合得來]
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