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
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

印光法師文鈔 增廣正編 卷一 (正編上冊)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復濮大凡居士書

復濮大凡居士書

遙捧雲章.實深慚愧。不慧幼失問學.長無所知.客路竛竮.寄食普陀。不億閣下.以宿承佛囑.乘願再來.得儒佛之心宗.窮性相之祕藏.徧參緇素.力修淨業之出格豪傑.過量大人。乃不恥下問.詢于芻蕘.而過為謙譽.令人無地容身。設大地有縫.當即徹底深入.何敢仰答。繼思閣下學問如是之博.見地如是之高。如斯數則.義甚淺近。豈真懷疑不決哉.殆欲發起同人耳。閣下既以了知為不知.不慧不妨以無知為有知。因即據款批判.隨語剖析。非敢效老吏之斷獄.不過如課士之納卷耳。所陳菲詞.詳列後幅。其當與否.祈垂塵政。

念佛雖貴心念.亦不可廢口誦。以身口意三.互相資助。若心能憶念.身不禮敬.口不持誦.亦難得益。世之舉重物者.尚須以聲相助.况欲攝心以證三昧者乎。所以大集經云.大念見大佛.小念見小佛。古德謂大聲念.則所見之佛身大。小聲念.則所見之佛身小耳。而具縛凡夫.心多昏散。若不假身口禮誦之力.則欲得一心.末由也已。

實際理地.方無生滅。佛事門中.何一非生滅法乎。等覺菩薩.破四十一品無明.證四十一分祕藏.亦不出于生滅之外。是生滅乃生死之根.亦菩提之本.視其人之所用何如耳。都攝六根.淨念相繼。乃以彼背覺合塵之生滅.轉而為背塵合覺之生滅.以期證于不生不滅之真如佛性也。念念在淨土.方可往生.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。若執定此義.以自求上品.何善如之。若執定此義.以教中下根人.則阻人勝進不淺。何以故。以彼必以為此法太高.遂以卑劣自居.不肯修持耳。又此念佛雖屬意識.而諸識咸具。不觀上文都攝六根乎。六根既攝.則六識將何為乎。即轉送含藏者.亦唯此事而已。刀砍不入一段.原無可疑。以閣下將自力他力.禪宗淨宗之界限未分.致成一大疑團耳。

念佛一法.乃仗佛力出三界.生淨土耳。今既不發願.亦豈有信[有真信者、必有切願、]。信願全無.但念佛名.仍屬自力。以無信願.故不能與彌陀宏誓.感應道交。若見思惑盡.或可往生。若全未斷.及斷未淨盡.則業根尚在.何能即出輪迴。五祖戒.草堂青等.即是確證。須知去卻信願念佛.與宗家之參究無異若得往生.則因果不相符契矣。蕅益云.得生與否.全由信願之有無。品位高下.全由持名之深淺。乃鐵案也。經云一心不亂.遠承前文依正功德.即是教令生信。近承上文眾生聞者.應當發願.願生彼國.即是教令發願。又况下文勸信勸願.不一而足。閣下截斷前文.止執一句.故有不貴發願之疑。又以無信願之一心.與有信願之一心.敵體同觀.故有刀砍不入.豈非純一.何以無願不得往生之疑。又念佛之外.第二念.夾雜.難以枚舉。舉其正者.如求大徹大悟.得大總持等。非指發願為第二念.為夾雜也。

須知淨土一法.以信願行三法為宗。行如車牛.願如御者.信如前導。導與御者.正成就其車牛之進趣耳。是以朝暮必須向佛發願。又不念佛時.亦不可泥。縱令一念萬年.不妨日有起止。若謂有不念時.有發願時.便成閒斷夾雜.便難成辦。試問此一心念者.亦曾見色聞聲.著衣吃飯.舉手動足.與否。若有.彼既不閒斷夾雜.此何獨閒斷夾雜。若無.除非法身大士。然法身大士.端居一處.而現身塵剎。其閒斷夾雜.將不勝其多矣。心具眾理.應萬事.豈止佛願同時而已。約常途修持.發願當在朝暮。亦有念佛一進畢.即發願者。

閣下深通性相.謂佛念.求生念.不能兩具.似于事事無礙之圓理.未能徹信。又謂有則此念當剖為二.一半歸佛.一半歸願.如此.一人應成兩佛。閣下于日用之中。眼見色時.耳鼻舌身意.便不聞聲及緣法等耶。若一時并行不悖.何獨於此而疑之。須知一念心體.其用無量。八識非一心之體用乎.彼既不成八佛.此何以成兩佛也耶。

平生絕無信願者.臨終決定難仗佛力。既云善惡俱時頓現.且無論阿彌陀佛四字不現者.不得往生。即現.亦不得往生。何以故。以不願生故。以不求佛.因不得蒙佛接引故。華嚴經云.假使惡業有體相者.十方虛空不得容受。古德云.如人負債.強者先牽。心緒多端.重處偏墜。今善惡皆現.由無信願.便不能奈惡業何矣。須知仗自力.則惡業有一絲毫.便不能出離生死.况多乎哉。又無信願.念至一心.無量無邊之中.或可有一二往生。決不可以此為訓.以斷天下後世一切人往生淨土之善根。何以故。以能仗自力.念至業盡情空.證無生忍者.舉世少有一二。倘人各依此行持.置信願而不從事。則芸芸眾生.永居苦海.無由出離.皆此一言為之作俑也。而其人猶洋洋得意.以為吾言甚高。而不知其為斷佛慧命.疑誤眾生之狂言也。哀哉[世間善業、不出輪迴、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淨業、則彼善業、仍屬惡業、]

淨土一法.須另具隻眼.不得以常途教義相例。使如來不開此法.則末世眾生之了生死者.不可得而見之矣。蕅益大師.彌陀要解.理事各臻其極.為自有此經以來之第一註解。當以之為的.則他日往生品位.咸不得與閣下齊肩矣。古人修行.皆能證道。今人修行.少見明心。豈人根之不等耶.抑亦敬慢之所致耳。歷觀傳記高人.咸皆視經像如視活佛。其敬畏之迹.雖忠臣之奉聖主.孝子之讀遺囑.何能彷彿一二。因其恭敬之極。故能斷惑證真.超凡入聖。觀于二祖立雪.程門立雪.可見矣。今人視佛像如土木.視佛經如故紙。縱有信心.讀誦受持.亦不過供其口頭滑利而已.有何實益之可論也。雖種遠因.而褻慢之罪.有不堪設想者。願閣下以博學宏詞.提倡佛法時.必須常以此普利一切。則法門幸甚.眾生幸甚。


👉 正編上冊 第23頁

印光法師文鈔 正編卷一
[11-010] 復濮大凡居士書

字詞簡釋 (僅列部分字義、其他字義請另查詢字辭典、電腦自動產生、僅供參考)

【不慧】 愚笨、不聰明。謙稱自己。謙詞,自稱。
【問學】 通過求教、學習,實現自我修養的提升。亦指學問。
【竛竮】 孤單貌。[注音ㄌㄧㄥˊ ㄆㄧㄥˊ]
【徧】 「遍」的異體字。
【緇素】 黑和白,指僧俗。出家眾通常披著黑衣,故以緇代稱;在家者披著素衣,故又稱白衣。緇素即出家、在家之並稱。
【淨業】 佛教稱使往生西方淨土的修行。(修持淨業:謂改過遷善及念佛、即生即願往生西方。)
【于】 [介詞]①在。同「於」。②以、用。③對、對於。④至、到。⑤依照。⑥為了。
【于】 ①[連接詞]和、與。②[助詞]用於句首或句中,無義。用於句尾,表示疑問的語氣。同「乎」。③[動詞]去、往。取。④...
【芻蕘】 ①割草砍柴。②割草砍柴的人。③謙稱自己是草野鄙陋的人。[注音ㄔㄨˊ ㄖㄠˊ]
【芻】 餵養牲畜的草料。禾莖、禾桿。[注音ㄔㄨˊ]
【蕘】 一種蔬菜,即蕪菁。燃燒用的柴草。打柴的人。[注音ㄖㄠˊ]
【令】 ①使、讓。[動詞] ②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。[形容詞]③...
【學問】 ①求學所得的知識。②學與問。③道理。
【同人】 同在一處做事的人。
【菲】 ①微薄的。[注音ㄈㄟˇ]②...
【祈】 請、求。
【况】 同「況」。
【末由】 無由。沒有門徑、辦法。
【修持】 修行。
【咸】 都、皆、全。[副詞][注音ㄒㄧㄢˊ]
【思惑】 (詳見:佛光大辭典)
【五祖戒】 五祖.寺名。師戒禪師.曾為黃梅五祖寺之住持.故世稱五祖戒。(文鈔 [21-114])
【敵體】 彼此地位相等,無上下尊卑之分。
【閒斷】 同「間斷」。
【閒】 ①[名詞]中間。同「間」[注音ㄐㄧㄢ]。②[名詞]同「間」。[注音ㄐㄧㄢˋ][名詞]空暇無事的時候。閒散輕簡的職務。[注音ㄒㄧㄢˊ][形容詞]空暇無事。安靜悠閒。與正事無關的、不緊要的。⑤[副詞]隨意的、不經心的。[注音ㄒㄧㄢˊ]
【然】 ①對、正確。②如此。③但是、可是。雖。④然後。⑤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⑥用於句末,表肯定、斷定的語氣。⑦表示比擬的語助詞。⑧唯,表應答。⑨姓。
【然】 ①燒。燃的本字。②贊同。[動詞]
【日用】 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度。
【并】 ①[副詞]一齊。通「並」。②[連接詞]而且。通「並」。③[動詞]合。通「併」。④... [注音ㄅㄧㄥˋ]
【十方】 佛教用語。佛教以東、西、南、北、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、上、下為十方。泛指各處、各界。
【疑誤】 迷惑貽誤、迷惑耽誤。亦作「疑悞」「疑悮」。
【迹】 同「跡」。
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